甘草泻心汤组方(中医经方的分类体系,记起来很容易)

掬一抹秋阳温润时光 46 2024-10-19

甘草泻心汤原方

甘草泻心汤原方甘草、黄芩、黄连、干姜、半夏、木通等,再把这些中药进行煎制之后可以达到改善身体的效果,也能帮助调理疾病,主要具有益气和胃的功效,同时还具有植物的效果,可用于改善各种原因所引起的呕吐不止以及食欲不振的状态。

中药治疗常需攻补兼施,以益气养阴,清热除湿为主要法则,可选用六味地黄汤(丸),甘草泻心汤为基本方进行加减组方治疗,此期病程一般较长,应正确立法,守方稳进,坚持治疗。

《伤寒论》方之甘草泻心汤 4.1 组成 炙甘草四两,黄芩、干姜各三两,半夏半升,大枣十二枚,黄连一两[1]。甘草4两(炙),黄芩3两,干姜3两,半夏半升(洗),大枣12枚(擘),黄连1两。4.2 功效主治 《伤寒论》方之甘草泻心汤功能益气和胃,消痞止呕[1]。

“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交结之痞,故苦辛平等;生姜泻心汤治水与热结之痞,故重用生姜以散水气;甘草泻心汤治胃虚气结之痞,故加重甘草以补中气而痞自除。”至于黄连汤寒热并调,和胃降逆,则治上热下寒的腹痛欲呕之证。由此可见,方随法变,药因证异,遣药组方必先谨守病机,方能应手取效。

【处方】生甘草9克,川连4.5克,黄芩9克,干姜4.5克,大枣5枚,制半夏6克。【功能主治】苦辛通降,清化湿热。主湿热生虫,上下相蚀,湿热阻络,气滞血瘀。【用法用量】水煎服,每日1剂,日服2次。【摘录】朱仁康方 看完了上面的介绍后,大家是否对甘草泻心汤加减方有一定的了解了呢。

中医经方的分类体系,记起来很容易

本系方药多出自《伤寒论》,大体可归纳为三组类方:白虎汤类方、承气汤类方、泻心汤类方。除《伤寒论》原有方药外,后世诸家,尤其是温病学派对系统方药有大量补充。 1.白虎汤类方 ①白虎汤由生石膏、知母、粳米、甘草四味药组成,是《伤寒论》著名方剂,主治阳明经证(大热、大渴、大汗、大脉)。

【别名】伊尹甘草泻心汤(《证治准绳·类方》卷二)。【处方】甘草12克(炙)黄芩9克 干姜9克 半夏9克(洗)大枣12枚(擘)黄连3克 【功能主治】益气和胃,消痞止呕。治伤寒中风,医反下之,以致胃气虚弱,其人下利日数十行,完谷不化,腹中雷鸣,心下痞硬而满,干呕,心烦不得安。

拟方:四逆汤,甘草泻心汤,四君子汤,加生石膏,生地证。蒸附子15g,干姜15g,炙甘草30g,姜半夏15g,黄连10g,黄芩10g,党参15g,石膏45g,生地30g,肉桂10g,茯苓30g,白术20g,五剂,日一剂。结果患者来复诊:口腔溃疡没有了,睡眠得到很好的改善,想继续调理脾胃。此后我尝到了温潜法治疗疾病恢复后的喜悦。

口腔溃疡是一种病因尚不完全明确的一种疾病,目前临床上治疗口腔溃疡的药物有很多种,目前没有一种药物能够有效的治疗口腔溃疡。

在中医经典著作《奇效良方》中,有一剂名为甘草泻心汤的良方,其成分独特且功效显著。主要由炙甘草四两,黄芩三两,干姜三两,半夏半升(需先清洗)组成。人参三两的加入,为方剂提供了必要的滋养作用,而黄连一两则有助于清热燥湿,平衡药性。

甘草泻心汤具有益气和胃,消痞止呕之功效。药物主要有甘草,干姜,黄芪,黄连,人参,半夏组成。是治疗上热下寒的一个典型方剂。

郝万山:柴胡剂、小柴胡汤、大柴胡汤、柴胡桂枝干姜汤

和法代表方是柴胡剂、小柴胡汤、大柴胡汤、柴胡桂枝干姜汤,这是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枢机的。还有一组代表方,就是半夏泻心汤、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,这是和解中焦半上半下之枢机的。

回【植物形态】 黄芩,又名:空心草、黄金茶。多年生草本,主根长大,略呈圆锥状,外皮褐色。 茎方形,高25~60厘米,基部多分歧,光滑或被短毛。

【组 成】甘草12克(炙),黄芩9克,干姜9克,半夏9克(洗),大枣12枚(擘),黄连3克。【用法】上六味,以水2升,煮取1.2升,去滓,再煎取600毫升。温服200毫升,一日三次。【功效】益气和胃,消痞止呕。

中药治疗常需攻补兼施,以益气养阴,清热除湿为主要法则,可选用六味地黄汤(丸),甘草泻心汤为基本方进行加减组方治疗,此期病程一般较长,应正确立法,守方稳进,坚持治疗。

胃中有热,全身阳虚,解法: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出于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》篇。本方在仲景的五泻心汤中,既不同于大黄黄连泻心汤,也不同于半夏泻心汤、生姜泻心汤、甘草泻心汤三方用于寒热夹杂、虚实相兼的痞证,而是一首较难掌握的方剂。

白塞氏病的中医治疗方案为:一,湿热毒结证,多见于急性发作期,表现为口疮、多发疼痛、外阴红肿溃烂、双目发红、羞明、下肢红斑,可伴口苦咽干、小便赤涩,当清热除湿解毒,以甘草泻心汤和龙胆泻肝汤加减。

甘草泻心汤简介

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《伤寒论》方之甘草泻心汤 4.1 组成 4.2 功效主治 4.3 甘草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4.4 甘草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4.5 各家论述 4.6 附注 5 明·方贤著《奇效良方》之甘草泻心汤 5.1 处方 5.2 功能主治 5.3 甘草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5.4 摘录 6 《太平圣惠方》卷十方之甘草泻心汤 6.1 处方 6.2 制法 6.3 功能主治 6.4 甘草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6.5 摘录 7 参考资料 附: 1 古籍中的甘草泻心汤 1 拼音 gān cǎo xiè xīn tāng

2 英文参考 Glycyrrhizae Decoction for Purging StomachFire [湘雅医学专业词典]

3 概述 甘草泻心汤为方剂名,其同名方剂约有三首。

4 《伤寒论》方之甘草泻心汤 4.1 组成 炙甘草四两,黄芩、干姜各三两,半夏半升,大枣十二枚,黄连一两[1]。

甘草4两(炙),黄芩3两,干姜3两,半夏半升(洗),大枣12枚(擘),黄连1两。

4.2 功效主治 《伤寒论》方之甘草泻心汤功能益气和胃,消痞止呕[1]。主治伤寒中风,医反下之,其人下利日数十行,谷不化,腹中雷鸣,心下痞硬而满,干呕心烦不得安;及狐惑病,蚀于上部者[1]。

主治伤寒痞证,胃气虚弱,腹中雷鸣,下利,水谷不化,心下痞硬而满,干呕心烦不得安;狐惑病;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症、白塞氏综合症等;产后口糜,泻痢。

4.3 甘草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,去滓再煎,分三次服[1]。

以水1升,煮取6升,去滓,再煎取3升。温服1升,日3次。

4.4 甘草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1.急性胃肠炎:用本方不予加减,只按比例加重其剂量;甘草60g,干姜45g,大枣30g(去核),黄连15g(捣),半夏10Og,黄芩45g,共治疗60例急性胃肠炎。其中未经西药治疗者49例,经西医治疗无效者11例;病程最短者4小时,最长者15天。全部用本方治愈。其中服1剂而愈者8例,2剂而愈者23例,3剂而愈者18例,4剂而愈者忘例,5剂而愈者6例。

2.狐惑:郭某某,女,36岁,口腔及外阴溃疡半年,在某医院确诊为口、眼、生殖器综合征,曾用激素治疗,效果不好。据其脉症,诊为狐惑病,采用甘草泻心汤加味,方用:生甘草30g,党参18g,生姜6g,干姜3g,半夏12g,黄连6g,黄芩9g,大枣7枚,生地30g,水煎服12剂。另用生甘草12g,苦参12g,4剂煎水,外洗 *** 。复诊时口腔及外阴溃疡已基本愈合,仍按前方再服14剂,外洗方4剂,患者未再复诊。

3.慢性泄泻:刘某某,男,36岁。1979年10月23日初诊。4年前因伤食引起腹泻,治后获愈。但遇进食稍多或略进油腻即复发。发时脘腹胀闷,肠鸣漉漉,大便稀溏,挟有不消化物或粘液,日23次;并有心悸,失眠,眩晕,脉沉细,舌苔白而微腻,腹平软,脐周轻度压痛。予甘草泻心汤加白术、厚朴。服3剂,大便成形,纳增,睡眠转佳,尚有肠鸣,心悸。原方去厚朴加桂枝,续服6剂,大便正常。23个月后随访,未复发。使用此法治疗22例慢性泄泻,均获较好效果。其病程有自5个月6年,13年为多,计15例。治后18例症状消失未再复发,2例半年后出现反复,2例无效。

4.胃虚便秘:郭某,女,21岁。主诉:便坚难解,45日一行,已56年,每次均需用通便药,大便仍燥结如羊粪;心下痞塞不通,不知饥,不欲食,夜寐欠安,口不渴,小便正常;舌淡红,苔薄白根微黄,脉滑。遂投甘草泻心汤。炙甘草12g,半夏10g,干姜5g,川连3g(冲服),黄芩10g,党参12g,大枣10枚。5剂,水煎服。药后大便畅通,肠鸣增多。再予5剂,大便通畅,纳增,心下痞塞除,诸症悉愈。

5.白塞氏综合症:作者根据该病以口腔溃疡、前阴或 *** 溃疡、发冷发热、皮肤损害等主要症状,认为即是《金匮》狐惑病。用本方治疗60例,均有效。其加减为:不欲食,加佩兰;咽喉溃疡,加升麻、犀角;口渴,去半夏,加花粉;目赤,加赤芍、夜明砂;口鼻气热,加石膏,知母;胸胁满痛,加柴胡;湿偏盛者,加赤苓、木通;热偏盛者,以生姜易干姜;便秘,加酒制大黄;五心烦热,加胡黄连。同时用《金匮》苦参汤外洗,雄黄散烧熏 *** 。

6.口腔糜烂:陈某某,男,48岁,农民。口舌糜烂已20余天,尿赤,脉洪数,予导赤散2剂无效,大便3日未解,于原方加凉膈散2剂。大便解,口舌糜烂遂愈。半月后复发,症状较前为剧,舌红绛,边有脓疮,尿黄。先后用二冬甘露饮、六味地黄汤加肉桂均无效。出现满唇白腐,舌脓疮增多,不能食咸味,以食冷粥充饥,口内灼热干痛,喜用冷水漱口。于是因思日人《橘窗书影》所载口糜烂治验二则,认为本证属胃中不和所致,用甘草泻心汤。炙甘草12g,干姜5g,半夏、黄芩、党参各9g,川连6g,大枣6枚,2剂。药后口内灼热糜烂减轻,已不须漱水,仍予原方2剂而愈。

4.5 各家论述 1.《古方选注》:甘草泻心,非泻结热,因胃虚不能调剂上下,致水寒上逆,火热不得下降,结为痞。故君以甘草、大枣和胃之阴,干姜、半夏启胃之阳,坐镇下焦客气,使不上逆;仍用芩、连,将已逆为痞之气轻轻泻却,而痞乃成泰矣。

2.《医宗金鉴》:方以甘草命名者,取和缓之意。用甘草、大枣之甘温,补中缓急,治痞之益甚;半夏之辛,破客逆之上从;芩、连泻阳陷之痞热,干姜散阴凝之痞寒。缓急破逆,泻痞寒热,备乎其治矣。

3.《金匮要略释义》:湿热肝火生虫而为狐惑证,故宜清湿热,平肝火;由于虫交乱于胃中,又当保胃气,因人以胃气为本,故选用甘草泻心汤。君甘草以保胃气;连、芩泻心火,去湿热。虫疾之来也非一日,其脏必虚,卧起不安,知心神欠宁,故用人参补脏阴,安心神;大枣以和脾胃;用姜、夏者,虫得辛则伏也。

4.6 附注 《金匮》有人参三两。

5 明·方贤著《奇效良方》之甘草泻心汤 5.1 处方 甘草(炙.三钱) 干姜(炮.三钱) 黄芪(一钱半) 黄连(一钱半) 人参(一钱半) 半夏(一钱半)

5.2 功能主治 明·方贤著《奇效良方》之甘草泻心汤主治伤寒,医反下之,并自利,心下痞硬,干呕,心烦不安。

5.3 甘草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,水二钟,生姜三片,红枣三枚,煎至一钟,不拘时服。

5.4 摘录 明·方贤著《奇效良方》

6 《太平圣惠方》卷十方之甘草泻心汤 6.1 处方 甘草1两(炙微赤,锉),黄芩半两,黄连半两(去须),干姜半两(炮裂,锉),半夏半两(汤洗7遍,去滑),木通半两(锉)。

6.2 制法 上为粗散。

6.3 功能主治 《太平圣惠方》卷十方之甘草泻心汤主治伤寒中风下之后,日数多,腹中雷鸣,心下痞坚而满,干呕而烦,非是结热,是胃中虚气上逆。

6.4 甘草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,以水1中盏,加大枣2枚,煎至5分,去滓温服,日34次。

6.5 摘录

上一篇:栗子可以补肾吗(板栗吃了有什么好处)
下一篇:特级初榨橄榄油和纯正橄榄油的区别(特级初榨橄榄油和纯橄榄油有什么区别?)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