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黄上清丸和黄连上清丸的区别(牛黄上清丸片黄解毒片三黄片的区别?)
38
2025-02-01
升麻葛根汤 4份——主方 葛根6g、白芍6g 、生姜3g、升麻9g、甘草3g 三黄泻心汤 3份 大黄12g、黄芩6g、黄连6g 半夏泻心汤 3份 半夏9g、黄芩8g、人参6g、炙甘草6g、干姜6g、川连4g、大枣12枚 香砂养胃汤 2份 白术8g,茯苓8g,砂仁8g,苍术8g,厚朴8g, 陈皮8g,香附8g,白豆蔻7g,人参5g。
并且他认为小柴胡汤,乌梅丸,半夏泻心汤是一类的,可能只是小柴胡汤,乌梅丸,半夏泻心汤只是程度的问题,或者走的六经不一样。但是,这种寒热并用,先露其端。
东恒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,以人参、黄芪、炙甘草、苍术,甘温益气、健健脾燥湿;以黄连、黄芩、石膏,苦寒甘寒清热泻火以姜活、柴胡、升麻,辛散升阳、化湿,其药味组成与半夏泻心汤虽有出入,而组方之义却基本一致。
干姜,炙甘草,半夏,黄连,黄芩,这又是在半夏泻心汤中用了五味药,把人参和大枣去了,然后,在这个基础上加了,泽泻,茯苓,白术,猪苓,这是四苓散,也就是半夏泻心汤合了四苓散,在这个基础上又加了行血的姜黄,理气的陈皮,白术配枳实,这又有枳术丸的意思,但是,枳实的剂量大于白术。
半夏15g,黄芩、干姜、人参、炙甘草各9g,黄连3g,大枣4枚。用法 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,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现代用法:水煎服。功用 寒热平调,消痞散结。主治 寒热错杂之痞证。心下痞,但满而不痛,或呕吐,肠鸣下利,舌苔腻而微黄。
半夏泻心汤出自《伤寒论》,有半夏、黄连、黄芩、甘草、干姜、人参组成。全方寒热互用以调阴阳,苦辛并举以复升降,补泻兼顾以调虚实,为治疗寒热互结之心下痞经方。现试图从多角度、多效性方面解读该方,探求其作用本质。
包括我们现在治疗慢性胃炎,慢性胃溃疡的病变,该用半夏泻心汤时候,我们自行组方,比如说中虚,我们用黄芪,人参,白术,或者四君子汤加黄芪,胃气不降,有可能会用旋覆,代赭石,或者半夏,陈皮,如果我们考虑到胃炎,胃溃疡,从西医的角度来说,有不有需要消炎,需要热毒,有热毒了,需要加点蒲公英。
半夏泻心汤,源于《伤寒论》,以其独特的组方——半夏、黄连、黄芩、甘草、干姜和人参,精妙地调和寒热、平衡升降,兼顾补泻,适用于寒热互结导致的心下痞症。
半夏泻心汤出自仲圣的《伤寒论》,由半夏,黄连,黄芩,干姜,甘草,人参,大枣组成,仲景用以治疗呕而肠鸣,心下痞者。心下痞由太阳病误下,邪气内陷所致。
枳实和白术,这是 枳术汤 。白术,猪苓,茯苓,泽泻,这是 四苓散 。 以半夏泻心汤为主去了大枣合用了二陈汤,合用枳实厚朴汤,合用了枳术汤,合用平胃散,合用了六君子汤,合用了术术汤,合用了四苓散,这样几个方子合成了一个中满分消丸。但是,还是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方。
其中有一个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方子最为有效,最为得心应手。用其治疗慢性胃炎、胃溃疡、包括有幽门螺旋菌感染者,见症状有, 胃脘痛、胃胀、胃顶、嘈杂、呃逆、烧心 等,效果明显。
喜欢出长气,反酸,嗳气,厌食,恶心,呕吐,剑突下灼热感,食后饱胀,上腹不适或疼痛,每遇情绪变化则症状加重.建议采用中医方法治疗,如半夏厚朴汤,半夏泻心汤辩证应用往往有较理想的效果,你可以去中医院请大夫辩证论治.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指具有由胃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。
加入茵陈、苦参、白鲜皮等;其虚寒者宜用建中,理中之辈;中虚渲滞,阳气不伸者宜用升阳益胃肠;寒热错杂者宜辛开苦降用半夏泻心汤;大便秘结者宜表里双解用防风通圣丸。 凡本病患者证见咽喉干疼,或咳嗽,或有过敏性鼻炎史,易感冒等,均可从肺系辨证。
半夏泻心汤(《伤寒论》)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。半夏12g,黄芩、干姜、人参各9g,黄连3g,大枣12枚,甘草9g。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渣,再煮,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方中以辛温之半夏为君,散结除痞,又善降逆止呕。2.半夏厚朴汤(《金匮要略》)主治梅核气。
若从其组方原则来看,阳虚者加附子,气虚者加参、芪,脾虚者重用术,湿甚者加利水药,随其证加减,这样以一方为中心,权宜应变,反复验证,方剂就用得活,用得精。再则,在运用时必须摸索其临床特征,以便掌握每个方的指征。
升麻葛根汤 4份——主方 葛根6g、白芍6g 、生姜3g、升麻9g、甘草3g 三黄泻心汤 3份 大黄12g、黄芩6g、黄连6g 半夏泻心汤 3份 半夏9g、黄芩8g、人参6g、炙甘草6g、干姜6g、川连4g、大枣12枚 香砂养胃汤 2份 白术8g,茯苓8g,砂仁8g,苍术8g,厚朴8g, 陈皮8g,香附8g,白豆蔻7g,人参5g。
半夏功能辛散温通、化痰、燥湿,故可用于痰内阻、胸脘痞闷病症,可配陈皮、茯苓等同用;如寒热互结,有可配黄芩、黄连、干姜等同用,可收辛开苦降、散结除痞的功效(如半夏泻心汤)。此外,又常用于胸痹疼痛,配瓜蒌、薤白等同用;治结胸症可与瓜蒌、黄连等同用。
所以,临床上用半夏泻心汤,多宜于消化系统疾病,病性寒热夹杂。如胃十二指肠溃疡、肝炎、胆囊炎、慢性肠炎等。凡呈现湿热并存,舌苔黄白相兼是用本方的特征。还必须指出,临床运用伤寒方,剂量的比例应参照原方用量,如桂枝汤的桂枝与白芍的用量,大青龙汤的麻黄与石膏的比例,都有其特定的意义。
寒热并用是将寒性药与热性药同时施用于一个组方的方法,常用方如半夏泻心汤、乌梅丸、大黄附子汤等。颜德馨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,将寒热并用法较好地发挥应用于心系疾病的胶痼复杂之疾。颜德馨认为,气滞血瘀是心血管病的早期病机,但痰瘀交阻是气滞血瘀的最终病理产物。
甘草泻心汤方子中的半夏并非是法半夏。
根据传统中医理论,半夏在甘草泻心汤中被分为法半夏和姜半夏两种。法半夏是指半夏在烘干后处理的产物,也被称为“烘半夏”。在甘草泻心汤中,法半夏被用来达到泄热的作用,可以有效清热解毒,也可用于治疗胸胁胀满和咳嗽等症状。而姜半夏是指半夏经过姜汁浸泡处理后得到的产品,也被称为“姜制半夏”。
因此,根据以上内容可知,甘草泻心汤方子中的半夏并非是法半夏。
半夏泻心汤的适应症半夏,顾名思义,它盛产于亚洲中国和日本,其他地方比较少见,如果不是特别发现的话,是很难找到它的。半夏功用主治是胸闷,咳嗽,风痰等疾病,而半夏泻心汤的作用也有所不同,那么,你对于半夏泻心汤的了解有多少呢?它与半夏有什么区别呢?为了进一步了解半夏泻心汤的适应症,我们就看看以下的详细介绍吧!半夏泻心汤的适应症说起半夏泻心汤的适应症,它主要治愈寒热平调,清热散火的作用,与半夏不一样,虽然它们的名字有点相同,但是主治功能不一样,为此,我们需要详细的辨别,以免弄错。而泻心汤它是重要方剂。用法非常简单,可以用来麻疹,咳嗽,烦躁等等,用水煎就行,不需要捣碎,省去了麻烦。那么,半夏泻心汤的适应症有哪些呢?我们现在主要来了解下吧!适应症有慢性疾病,肠胃,肝脏,针对消化有一定的作用,而作用非常大,看到这,你对于半夏泻心汤的适应症有哪些,有深入的了解了吧!如果不了解的话,没有关系,可以查找相关的书籍与网站,或者咨询专业的医生之类即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