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常速冻松仁玉米炒饭的做法
402
2025-01-02
高产玉米品种如下: 吉第816 吉第816是吉林省2012年审定的普通玉米品种,适于吉林省玉米中晚熟区种植,审定编号:吉审玉2012041。
十大高产玉米品种分别是:先玉33太玉33郑单52登海60龙高l良玉9德利农98浚单2华农10丰垦009。先玉335 普通玉米品种,籽粒黄色、半硬粒型,适于河南、河北、山东、陕西、安徽、山西运城夏播种植,叶斑病和矮花叶病重发区慎用。
龙高L2 龙高L2是非常高产的玉米品种,在水肥条件适宜的情况下,曾创下每公顷32000 市斤的高产记录。
京科968 2018年,京科968玉米种子通过国家审定,适宜种植区域广泛,包括东华北、西北、东南春玉米区。株型半紧凑,株高296厘米,穗位高120厘米,尤其在内蒙古通辽地区占据明显优势。4. 德美亚1号 德美亚1号玉米在2004年通过黑龙江省审定,适合在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上限种植。
郑单958:郑单958是国内知名的玉米种子品种,以其高产、抗病性强和适应性强等特点受到广泛种植。该品种的玉米粒饱满,产量稳定,适合大面积种植。2. 先玉335:先玉335是一种适应性广的玉米种子,能够在多种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生长。其产量高,生长周期稳定,深受农民喜爱。
龙高L2 龙高L2是非常高产的玉米品种,在水肥条件适宜的情况下,曾创下每公顷32000 市斤的高产记录。
郑单958是我国目前种植面积最大的玉米品种,全国已累计推广接近5亿亩。该品种属中熟玉米杂交种,株高246厘米左右,穗位高110厘米左右。籽粒黄色,半马齿型,白轴,粒深轴细,出籽率90%左右。夏播生育期96天左右,春播105天左右。综合抗性好,结实性好。
玉米品种前十名名单 荃银高科: 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是集农作物种子科研、生产、加工、国内外营销等业务于一体的高科技种业企业。
吉第816 吉第816是吉林省2012年审定的普通玉米品种,适于吉林省玉米中晚熟区种植,弯孢菌叶斑病重发区慎用。审定编号:吉审玉2012041。
郑单958 郑单958是我国目前种植面积最大的玉米品种,全国已累计推广接近5亿亩。该品种属中熟玉米杂交种,株高246厘米左右,穗位高110厘米左右。
郑单958:我国目前种植面积最大的玉米品种,具有综合抗性好、耐干旱、耐高温的特点。龙高L2:高产玉米种子,适应区域广泛,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等地均有种植,产量高且品质优良。先玉335:种植面积仅次于郑单958的品种,成株株型紧凑,株高300厘米,穗位高100厘米。
龙高L2 龙高L2是非常高产的玉米品种,在水肥条件适宜的情况下,曾创下每公顷32000市斤的高产记录。龙高L2玉米品种适应区域广,适于黑龙江省、二积温带种植。
10大玉米高产品种:先玉33郑单95先玉69隆平20垦玉99登海60中地8农大37华单13太育9号。先玉335 普通玉米品种。
MC670:MC670是由北京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选育的玉米新品种,平均亩产1663.25公斤,是我国玉米单产最高纪录的保持者。和育187:和育187是由北京大德长丰农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选育的玉米新品种,平均亩产为1800斤,最高亩产量为3284斤,特别适宜东华北和西北地区春播种植。
丰乐72:在2019年,丰乐72在玉米主产区普遍产量达到2000斤,而在肥沃地块甚至可达2500斤以上,因此被誉为玉米高产之王。该品种生长周期较短,适应性强,特别适合在北方地区种植。2. 东单1331:该品种最高产量可达2000斤甚至2200斤,平均每亩产量约为1600斤。
排名第一的玉米品种是和育187、中科玉505。
和育187全生育期119~127天,是一个早熟玉米新品种。2012通过吉林省审定,2017通过国家东华北地区审定,2017通过新疆审定;该品种株型半紧凑,株高278~282厘米,穗位高约为95~102.9厘米,成株叶片数约为18片。
果穗呈筒形,穗长约为20.9~21.5厘米,穗行数约为14~16行,穗轴红色,籽粒黄色、马齿型,百粒重40.6克。一般平均亩产约为1800斤,最高亩产量约为3284斤,是一个矮杆大穗型高产玉米品种。特别适宜东华北和西北地区春播种植。
中科玉505夏播全生育期97~109天,春播全生育期132天,是一个中早熟玉米新品种;自2015年以来,先后通过了陕西、河南、山东、安徽、河北等8个省的省级审定,以及黄淮海、东华北、西北等玉米主产区的国家审定;该品种株型半紧凑,株高257~286厘米,穗位高95~113厘米,成株叶片数20片。果穗筒形,穗长约为17.7~20.2厘米,穗行数约为14~16行,穗粗约为4.9厘米,穗轴红色,籽粒黄色、半马齿型,百粒重33.7克。
一般平均亩产1500斤,最高亩产可达2778.6斤,是一个适应性好,抗病性强,稳产高产的玉米新品种。适宜在东华北、西北、黄淮海等玉米主产区种植,也适合在陕西、河南、山东、安徽、河北等省种植。